不銹鋼的發(fā)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期有關。英國科學家亨利·布雷爾利(Henry Brearley)受英國政府軍部兵工廠委托,研究武器的改進工作。他試圖發(fā)明一種不易磨損的合金鋼,以解決士兵使用的步槍槍膛磨損問題。在實驗過程中,布雷爾利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種含大量鉻的合金鋼,雖然它不耐磨,但卻意外地具有出色的耐腐蝕性。這種不銹鋼于1916年獲得英國專利,并開始大量生產。亨利·布雷爾利因此被譽為“不銹鋼之父”。
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,多位科學家對不銹鋼的前身——鐵鉻鎳合金進行了研究。法國人Guillet、Portevin和英國人Gissen發(fā)現(xiàn)了Fe-Cr和Fe-Cr-Ni合金的耐蝕性。德國人Monnartz提出了鋼的耐蝕性原理和鈍化概念。
1912至1914年間,Brearley發(fā)明了含12-13%鉻的馬氏體不銹鋼并獲得專利。同時,美國人Dantsizen發(fā)明了含14-16%鉻、0.07%~0.15%碳的鐵素體不銹鋼;德國人Maurer和Strauss發(fā)明了含1.0%碳、15-20%鉻、<20%鎳的奧氏體不銹鋼。這些研究為后來著名的18-8型不銹鋼(0.1%碳-18%鉻-8%鎳)的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
不銹鋼的發(fā)明不僅改變了材料科學,還對全球工業(yè)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從最初的國防軍工、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,到后來的核電站、巨型橋梁、水庫閘門等基礎設施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手機、電腦、汽車、冰箱、洗衣機等消費品,不銹鋼的應用無處不在。
|